目前分類:馬家輝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中年廢物

 

廁格內的四分鐘

特區有一個關注社會大眾如廁福利的組織最近提醒市民,女廁格太少、男廁格太多,若不糾正,小心觸犯“性別歧視”。

香港人其實應該高興出現這樣的提醒,因為類似呼籲在歐美世界已經有了至少卅年、在日本有了廿年、在臺灣有了十年,如今總算輪到特區香港了,此乃“遲來的春天”。先不管女廁狀況是否真有改善,僅僅有人呐喊,已像寒冬裏忽然吹來一股暖流,足讓女同胞從下半身舒坦到上半身。

即使閣下是站著小便的男子漢大丈夫,亦必為香港特區在“廁所意識”上跟國際完成接軌而感到欣慰吧?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ont-face { font-family: "Courier New"; }@font-face { font-family: "新細明體"; }@font-face { font-family: "SimSun";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 margin: 0cm 0cm 0.0001pt; text-align: justify; 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p.MsoPlainText, li.MsoPlainText, div.MsoPlainText { margin: 0cm 0cm 0.0001pt; text-align: justify; 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Courier New"; }span.PlainTextChar { font-family: SimSun; }div.Section1 { page: Section1; }

陰道重來 

《陰道獨白》前兩年在特區舞臺跟觀眾見面,曾被改名為《VV勿語》。

名字變動,增添了kawaii的童嬉feel,減輕了critical的批判力,故曾惹來原著忠實粉絲的不滿,監製當時回應道,擔心觀眾在售票窗前不敢把“陰道”二字說出口,為避尷尬,只好稍作通融。

這是監製的心地善良,卻亦嫌低估了特區男女的成熟和智慧。陰道就陰道,正經八百的身體器官名字,哪來值得忌諱?特區男女對於兩性關係雖然向來保守,但亦不至於對陰道二字難以啟齒,或許確有這樣的迂腐人物,但這類人物理應數目不多而且根本不會踏進劇場,他們都忙著週末跑去深圳操曲練唱《劍合釵圓》了,哪來時間管你的陰道獨不獨白?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夜之城

我愛紐約

   一直想找回《巴黎我愛你》再看一遍才寫《紐約我愛你》。光碟是找出來了,可惜實在抽不出時間在家重看,忍不住了,先下筆了。

在家看戲似乎 變成一樁愈來愈困難的事情,稍有餘閒留在家裏,如果不是把眼睛盯著電腦螢幕,便必是拿著遙控器左按右按瀏覽全球新聞增加自己對國際局勢的認識瞭解以免跟沈 旭暉距離愈來愈遠。唯有出門在外,跑到戲院把自己困住兩個鐘頭始能靜心看完一齣電影。這還需要是好片,若稍爛,捨不得浪費生命,乾脆提早離座。

之 前一次提早離場的經驗是三個星期前看尊特拉華達和羅賓威廉斯的那套爛喜劇。看了不到一半,大女孩嚷著受不了老套公式而要急著回家,於是她先走;再過十分 鐘,輪到我受不了了,我也走了,剩下大女孩的母親獨自把片看完。她最仁慈,說這是「尊重電影」。我不同意,但也尊重她;至少是強迫不了她。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人的眼淚

   女觀眾們看《唐山大地震》都哭了,那些眼淚,除了是憐惜或哀怨或悲傷,有沒有可能同時暗含歡喜?

   懂得自處的女人向來善於從生活細節裡找得歡喜的理由,一份美味的沙律,一雙優雅的鞋子,一對把長腿包裹得安全溫暖的絲褲,一個小小的髮夾,一支合色的口紅,統統可以讓自己快樂半天。看戲不應 例外,悲情愁苦是主旋律,卻絕不妨礙其他方式的情緒享受,譬如說,當在電影裡窺見女人的堅毅與決絕、意志與寬容,身為女人,同為女人,難免隱隱高興。

   小剛同志向來是看重女人的。回顧他的作品,尤其那多齣城市喜劇,呆頭呆腦的都是男子,荒唐胡混的亦是男子,女人在他的戲裡很少像其他荷李活片般只能扮演 trouble-maker;相反,在馮氏作品裡,女人通常是拆穿謊言的智者、紓解煩惱的能者、含悲忍辱的仁者。男子擾世,女子救世,這或是馮大導的性別哲學。

   《唐山大地震》自屬典型。此戲基本上是女子之戲,敘述她們經歷災難之後的記憶與遺忘;這是女子之書,刻劃她們經歷劫數之後的選擇與執著,她們不一定都選得對,但選了便是選了,擇其所愛然後愛其所擇,這本身便是力量的展現,女子遂為有能者,她們有屬於她們的無比權力。

   或者把事情倒過來看好了:在《唐山大地震》裡可沒有半個男人是有出息的。丈夫救回了妻子,但命沒了,也救不回子女;兒子斷手了,讀書不成器,其後雖然發了財,但在母親的威嚴下仍是百般做不了主,唯有轉過來以孝順之名鎮壓妻子;陳道明是好好先生,可是驅趕不了妻子的絕症,也沒法把養女留在身邊;女主角的男朋 友就更簡直是窩囊廢了,溫吞懦弱,不負責任,活該陳道明賞他兩記耳光……戲裡唯一活得像個有骨氣也有柔情的男人,嘿,竟然是個上了年紀的洋男人,他把女主 角娶走了,照顧她和她的女兒,還支持她回鄉尋親。

文章標籤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把老公叫起床?

  好久沒邊看電視新聞邊笑出來了。

新聞通常不是悲情便是懸疑,讓人覺得世情紛亂至難以理解,遑論適應,很不容易偶爾看到一兩段消息,看後,有時候是會心微笑,有時候是哈哈大樂,只因深深看到人性的共通共鳴,彷彿古往今來都有人在做著類似的事情有著相近的關注,一脈相承,原來大家的確都是人。

近 日把我逗得開心的新聞來自日本。電視台播放了幾段錄像,據說都是真實記錄而非演戲。鏡頭下,丈夫在呼呼大睡,妻子踮腳躡足地走到身邊,溫溫柔柔地輕喊幾聲 「起床啦,老公!」,丈夫毫無反應,繼續睡去。夢裏不知身是客,唯有他明白,夢裏遇見的到底是周公抑或周婆,又或到底在跟周婆做些什麼。

妻子只好改變策略,把溫柔收起,轉用較為硬朗堅定的聲音在他耳邊說一句:「老公,我讀了你的手機短訊!」第一時間,丈夫惶恐地睜開眼睛,張口結舌,似欲質問一些什麼,又似企圖辯解一些什麼。妻子故意臉無表情地望著他,讓他不知虛實,繼續惶恐下去。

電視台拍了十對夫妻,是的,整整十對,全部應驗,當大丈夫聽到「老公,我讀了你的手機短訊!」,立即變成小丈夫,即時清醒,臉上明明白白地寫著作賊心虛的可笑表情。

其中一個男子更不止於可笑。轉醒後,他惺忪著眼睛,想了兩秒,顯然相信了悲劇的發生,故囁嚅地追問妻子,嗯,那麼,你也看到照片了?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懂得押注的女人                   

Coco Chanel裡的香奈兒,遇上一個有本領的男人,而她的本領則是,主動找他、抓住他,暫時把委屈忍受下來,踏著他的人際網路,往上攀升。

這是香奈兒的取捨抉擇。當後來有了回報,前期的委屈便算是“投資”,歡天喜地,她得到了豐厚的獲利。

傳記電影通常專注在前半段的人生鋪排,就像佛洛依德的信徒,暗示童年及少年的步跡可以隱約見到那人之生命步道的軌距與方向,那是依賴著一種每件事都撞擊並像骨牌一樣倒地的結構式思維,因此導致了下半生的之所以如此,必會如此的結論。

Coco Chanel比較不一樣。在攀升的過程裡,其實香奈兒任何時候都可以停下來,她可以覺得“賺夠”了,不必再努力爭取一些什麼了,就這樣坐著,享受眼前的男人和財富,你叫她做“師奶”也好“少奶奶”也好“家庭主婦”也好,總之她可以衣食無憂地過完下半輩子。但香奈兒不作如此抉擇(否則世上便不會有Chanel!),她善於利用手上所有“本錢”,男人、金錢、自己對美感的敏銳天賦,她把這些統統押在生命的賭桌上,贏回永恆的榮譽。

這就是告訴世人:你的前半輩子和你的後半生之所以這樣聯結,其中奧妙是你遇見一個又一個的緣分機率而你又作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抉擇取捨。沒有命定,不存宿命,只在於你如何押注。

是的,當香奈兒在厚著臉皮留在有錢男友的家中的時候,她很可能早就被一些女權主義者摒除到女性主義的門外了,然而香奈爾的“女性主義”竟又在於她不甘心停留在每個得來不易的安穩階段,她總想多要一些,她總不感滿足,所以她總再往前一步,探尋終點何在、局限何在。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來她最愛的是我!」--- 張愛玲三個錢包的推理故事

最快樂的男人

常被戲稱為「張愛玲男朋友」的陳子善教授於七月底在香港書展演講,講的雖不是張愛玲而是《海上花列傳》,但亦間接跟張小姐有關,因為書裏人物有她的家人影子,她亦愛它,又曾把它譯成白話,陳教授為了郝明義先生的「經典3.0」系列演講而特選此書,其實是把私心夾藏在選題裡,讓我們隔了一層陪他一起懷念張愛玲。不愧是「張愛玲的男朋友」。

陳子善到港三天, 我無緣跟他好好聊,然而輾轉聽朋友提及,他開心極了, 因為他終於從一位學者手裡取得了一頁張愛玲親筆信函, 總算如願,我可以想像他在坐飛機回上海的航程上是如何眉開眼笑。 我向來喜歡看見陳教授,喜歡他那種單純心性,只要探得中國現代文學的半頁出土文章便可開心上許久許久,單純質樸的快樂是何等難得。 所以啊我曾經戲稱他做「中國文學界最快樂的男人」,他又笑笑,笑得像傳說中的老頑童。

另一位張愛玲研究者止庵先生也在香港書展演講, 講題是「中國文學大師在香港」, 當然也談及張小姐,說時亦是情深款款,儘管已經不像去年書展演講一樣在讀到張小姐的文章時眼紅哽咽。 兩個月前其實止庵亦曾來港, 我陪他前往宋以朗先生家裡「尋寶」, 沒料到替張愛玲的「三個錢包的故事」添寫了一筆完美註腳。

神秘的巧合

「三個錢包的故事」須從兩年前說起,先讓我引述舊文以作提要,談談如何巧合地先後撮合了陳子善和止庵替張愛玲完成送禮遺願。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北舉行「美食節」,在街頭,數十款地道小吃集中擺賣,口水長流,淹沒了福爾摩莎。

有趣的是,每道小吃旁邊都有中英日法數語對照的詳細說明,闡述每款菜式的背後故事與歷史淵源,不僅替外國遊客提供了「文化旅遊」的吃食資訊,連本地人亦感新鮮,因為,雖說是故鄉美食,但自小就是放進嘴巴吃,沒用大腦想,如今始知,每箸菜肴都被一根歷史之線牽連著,今人與古人的胃,原來隱有相通。

臺灣近年流行「本土化」,各種政策常惹爭議,唯有這種發自民間的本土活動最得人心。要抓住一個人的認同感情——不管男人女人——其實都應該由胃開始。

DSC07139.JPG 

對於臺灣小吃,我最鍾情的是鹽酥雞。一來喜歡它夠香口,二來呢,貪其夠「乾淨」,小吃攤橫放路邊,雞塊大剌剌地擺在攤上,任由車塵與濁氣蹂躪,可是,抓起一把,放進油鍋裡,嘩嘩地炸過,什麼細菌都應該壽終正寢了,吃進肚子也就不必擔心屙嘔。

本也喜歡鴨肉米粉和蚵仔麵線,但正因怕髒的緣故,不敢在路邊攤亂吃,遂失去不少口腹樂趣。當然也可以進店享受,可是,不知何故,同樣一道小吃,坐在露天的攤子上吃倍感滋味,一擺到有門有窗的店鋪的桌子上,味道盡失,像用卡拉OK配唱粵曲,同詞同音同調,蒼涼的卻已不再蒼涼,只覺添了滑稽。

在臺大讀書時,校園附近有一個叫做公館的社區,區內有幾條窄巷小弄,車子進不去,巷弄內擺滿小吃攤,許多個晚上,從男生宿舍步行十分鐘過去,這邊吃一碗酸菜鴨粉,那邊吃一碗蚵仔麵線,都是小小碗,多吃亦塞不飽年輕人的胃,故可以放肆,這便是「窮人自助餐」,直情覺得進了天國。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匆匆忙忙去了臺北兩天,為的是喝一杯結婚喜酒。

小舅子結婚了,本以為他將獨身一輩子,但原來到了某年某月,生命終究像時鐘般走到了預定的響鬧時間,當當鈴鈴,喧譁起來了,他便跟隨生命的節奏辦事,快樂地,義無反顧地。

看他讀中學,看他讀大學,看他工作,看他失業,再看他工作,廿多年來瀟瀟灑灑獨來獨往,因以攝影為業,抱著照相機跑遍了大半個地球,處處無家處處家,藝術的吉卜賽,表面上是令我擔心,骨子裡,其實我的擔心隱藏著妒忌與羡慕。

而終於,吉卜賽的日子勢必結束,地球上有了一個真正的叫做家的東西在等待他。於是我的妒忌與羡慕回歸至真正的擔心:擔心一個藝術家的生命從此走向靜態,擔心一個男子的生命從此轉向封閉,擔心他將從此變成世上所有的已婚男子。

Game over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婚宴在臺北舉行,但因女方是南部人,也回雲林鄉下辦了一場盛會,就是露天那種啦,封了一路小馬路,搭了一個棚子,棚上鋪布,棚下開了酒席,誰來了,就吃了,有點像辦野外嘉年華。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