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灰問題,航班該起飛還是停飛,英國和歐洲專家,有不同的爭議。歐洲偏向美國那一派,覺得在數據上,不足以論證風險。

英美雖然是一家,隔一個大西洋,同樣是洋人,有很不一樣的風格。辨識英國人和美國人氣質之異,有很多辦法,除了許多英文詞彙的拼法,還有一樣,就是音樂。
  

像音樂劇《貓》的主題曲《回憶》( Memory),英美有兩大歌手,都唱過這首歌,英國的伊蓮佩芝( Elaine Paige)和美國的芭芭拉史翠珊。
  

有了 YouTube,就可以重溫許多美好的事,包括英美這兩大歌后,唱這首名曲,在網上引起的國際爭論。

  

有一派擁英國的佩芝,覺得她在一九九八年倫敦演唱會的獨唱,把《 Memory》唱得深婉沉鬱。這首歌的主題有曾經滄海的哀傷,英國的風格,擅長含蓄和沉潛。佩芝唱《回憶》,到最後熱淚盈眶,她把自己代入了詩人艾略特原作的意境:街燈、黎明、人生如夢,像柏楊說的:「沒有經過長夜痛哭的人,不了解愛情的真諦。」
 

芭芭拉史翠珊的唱法,完全不一樣。美國人的性格樂觀開朗,史翠珊的風格清新輕盈,同一首《Memory》,佩芝唱的是往事不堪回首的蒼茫,史翠珊唱的是明天總會更好的希望。佩芝的訴說是深藍色的,同一首曲,經史翠珊的聲音,卻令人看到拂曉金黃的曙光。

這才是音樂的演繹。「演繹」(Interpretation)一詞,經香港的藝人和司儀濫用,早已失去了意義。什麼是真正的演繹,聽聽佩芝和史翠珊兩人的絕代演出。
  

史翠珊的名氣大,由於已經是名牌,她有權把一首本來憂傷的《Memory》唱得像十八歲小女孩般滿園春翠,佩芝不是流行音樂的偶像,她用英國風格來表達,把一首心曲唱成了秋思。陰陽的哲學,悉在其中。
  

英美的風格差別,看這兩個女人唱歌,就像看杜甫和李白。幸福的家庭,或許都是一樣的,但優美的事情,必有千般不同的風流色相。在火山灰漫天的亂世,你願意把自己交給穩健的男人,還是愛冒險的天涯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