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北舉行「美食節」,在街頭,數十款地道小吃集中擺賣,口水長流,淹沒了福爾摩莎。

有趣的是,每道小吃旁邊都有中英日法數語對照的詳細說明,闡述每款菜式的背後故事與歷史淵源,不僅替外國遊客提供了「文化旅遊」的吃食資訊,連本地人亦感新鮮,因為,雖說是故鄉美食,但自小就是放進嘴巴吃,沒用大腦想,如今始知,每箸菜肴都被一根歷史之線牽連著,今人與古人的胃,原來隱有相通。

臺灣近年流行「本土化」,各種政策常惹爭議,唯有這種發自民間的本土活動最得人心。要抓住一個人的認同感情——不管男人女人——其實都應該由胃開始。

DSC07139.JPG 

對於臺灣小吃,我最鍾情的是鹽酥雞。一來喜歡它夠香口,二來呢,貪其夠「乾淨」,小吃攤橫放路邊,雞塊大剌剌地擺在攤上,任由車塵與濁氣蹂躪,可是,抓起一把,放進油鍋裡,嘩嘩地炸過,什麼細菌都應該壽終正寢了,吃進肚子也就不必擔心屙嘔。

本也喜歡鴨肉米粉和蚵仔麵線,但正因怕髒的緣故,不敢在路邊攤亂吃,遂失去不少口腹樂趣。當然也可以進店享受,可是,不知何故,同樣一道小吃,坐在露天的攤子上吃倍感滋味,一擺到有門有窗的店鋪的桌子上,味道盡失,像用卡拉OK配唱粵曲,同詞同音同調,蒼涼的卻已不再蒼涼,只覺添了滑稽。

在臺大讀書時,校園附近有一個叫做公館的社區,區內有幾條窄巷小弄,車子進不去,巷弄內擺滿小吃攤,許多個晚上,從男生宿舍步行十分鐘過去,這邊吃一碗酸菜鴨粉,那邊吃一碗蚵仔麵線,都是小小碗,多吃亦塞不飽年輕人的胃,故可以放肆,這便是「窮人自助餐」,直情覺得進了天國。

而在天國的盡頭,有一攤叫做「林媽媽」的鹽酥雞,雞肉極有口感,味精也放得適中,夠辣,但不會過辣,吃完,舌頭有點麻燙,立即吃一大盆酸梅刨冰,這是替舌頭做「冰火五重天」,渾身舒暢。

本土小吃有它自身的故事,卻亦包含了吃者的故事,裡面,有吃者的青春,混在甜酸苦辣之中,放得愈久,味道愈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