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經濟,廣積糧食

那麼有了城牆,敵人打不進來,僅僅保住了地盤,這還不行,還必須有糧食,還必須有經濟力量予以支持。

由於連年戰亂,農業荒廢,軍費開支過大,造成了糧食短缺。糧食問題怎麼辦軍隊不產糧,要向百姓徵收,農民種糧食,軍隊吃糧食,似乎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元至正十八年(一三五八年),朱元璋打下了婺州路。從寧國經過徽州的時候,一位叫做唐仲實的儒士前來拜見。朱元璋重視儒士,見到有學問、有知識的人,就要向他們詢問治國謀略、詢問時務。他問道,漢高祖、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他們在平定天下的時候他們都用了什麼辦法呢

唐仲實回答說:「此數君者,皆以不嗜殺人,故能定天下。」他的建議和馮國用、馮國勝兄弟以及李善長的話如出一轍。

接著他稱讚了朱元璋不妄殺人,但是隨即就對朱元璋提出了批評。他說,你現在向百姓徵收的糧食太多,使民不得休息,不能好好過日子。用他原來的話來說就是「民未遂生息」。這是什麼意思呢朱元璋的軍隊不斷擴大,地盤不斷擴大,官員隊伍不斷擴大,都需要糧食,而這些糧食無不來源於百姓。隊伍大了,需要的糧食增多了,百姓的負擔也就重了。

朱元璋聽到這裡,不由得同意:「此言是也。」但他自我辯解:我也天天發愁,這麼多糧食都取自於百姓,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我的積累很少,我的開支很大,向老百姓增加徵收,是很不得已的。但是我所徵收的都是軍需、公費所用,「未嘗以一毫奉己」,沒有一絲一毫是為了我個人的私利。我也常常在憂慮那些勞苦的老百姓們,怎麼樣才能夠使他們得到休息、才能減輕他們的負擔呢「民之勞苦,恆思所以休息之,曷嘗忘也」,這些事我哪裡曾經忘過呢這是我天天想的事。

朱元璋說的也是實話。因為他在經過了儒者的改造之後,已經形成了仁義愛民的理念,他坦承向百姓徵求大量的糧食,會給百姓帶來痛苦,然而這是萬不得已的事。那麼應該怎麼辦呢他問,如果我不向百姓徵收糧食,怎麼樣解決糧餉問題唐仲實說,一是靠軍隊自給,一是靠發展經濟。

朱元璋聽了唐仲實的意見以後,開始考慮在自己的地盤內發展經濟。他任用了康茂才為都水營田使,負責興修水利、種植糧食,供給軍需。康茂才不負所望,一年以後,軍隊屯田所得糧食一萬五千石。除了食用以外,還剩了糧食七千石。幾年下來不但軍隊有了充足的糧食,而且有了一些儲備。

因為有了充足的糧食,朱元璋一再明令減少自己所控制州縣的賦稅,減少百姓負擔。這樣做不僅消除了百姓的恐懼,而且得到了百姓的擁護。百姓以前見了兵就害怕。過去是兵匪一家,兵見了百姓就是徵收甚至搶奪。現在朱元璋的軍隊不僅不搶奪,而且減低賦稅、減少徵收,所以得到了百姓的擁護。

朱升所說的「廣積糧」,不僅僅要多存糧,還要全面增強經濟實力。於是,在李善長等人的規劃下,朱元璋在自己所轄區域內,還設立了鹽法局,以增加財政收入。大家知道中國歷代都以控制食鹽買賣作為財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如果百姓想得到買賣食鹽的權利,要向國家交稅,取得憑證。

朱元璋建立了鹽法局以後,規定商人販鹽二十取一,你得到了利潤二十份,我取你一份,這不算多。可是賣鹽賣得多了,朱元璋政權的收入就多了。他還建立了茶法,規定了販賣茶葉的法令。商人賣茶,要憑茶引,什麼叫「引」呢引就是證明,茶引就是販賣茶葉的證明。商人每賣一百斤茶,要交納二百錢。

朱元璋政權開始懂得財政經營,他在所管轄的區域內設立了寶源局。寶源局是做什麼的這是鑄造錢幣的機構。在這期間他鑄造了大中通寶錢,允許歷代錢幣與大中通寶錢同時使用。通過這些措施,朱元璋政權不僅有了糧食,還有了錢,有了經濟支柱。所以,廣積糧就是發展經濟實力,就是加強自己的經濟基礎。

那麼,對於朱升提出的「緩稱王」,朱元璋又是怎樣做的呢

(本文摘自本事文化出版《朱元璋──龍袍下的小和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