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小明王旗號,暫緩稱王

此時的朱元璋已經有了相當的勢力了。他不僅是大宋政權小明王旗幟下一路軍馬的都元帥,而且是江南行省的平章。雖然朱元璋實際統領著自己地盤中的一切,但是在使用公文和發布告示的時候,還要用大宋政權的龍鳳年號,因為小明王韓林兒是朱元璋的君主。

《明史.韓林兒傳》評論這件事,說道,「時太祖以孤軍保一城」,朱元璋只有一支很孤單的、很薄弱的軍隊控制了滁州這樣的小城。「而林兒稱宋後,四方響應」,而韓林兒聲稱自己是大宋皇帝的後裔,很有號召力,各路起義軍都歸在他的旗幟之下。在朱元璋的羽翼還不夠豐滿時,「用其年號以令軍中」,不能不借用小明王的年號發號施令。

朱元璋攻下集慶以後,又先後奪取了鎮江、廣德等地,地盤不斷擴大,實力進一步增強。隨著他的實力增強,小明王也不斷地提高朱元璋的地位。

元至正十九年,也就是大宋龍鳳五年,西元一三五九年,朱元璋被提升為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一個省的丞相,一省最高長官。元至正二十一年(一三五一年),朱元璋又被封為吳國公,成了公侯了。後來朱元璋的記載說是諸將奉他為吳國公,想掩蓋這個吳國公是小明王所封的事實。而實際上,此時他還無法擺脫小明王的大宋旗號,他也不願意擺脫小明王的旗號。

大家知道,公、侯、伯是很高的榮譽爵位。朱元璋此時的勢力已經和當年不可同日而語了。但是朱元璋是有心計的人,他不想過早地暴露自己的野心。所以他一直甘居於小明王的旗號之下,使用龍鳳年號,就是後來他當吳王之後,發布命令都是寫「皇帝聖旨、吳王令旨」,這就是所謂的「緩稱王」。

這個時候,在朱元璋政權周圍情況怎麼樣呢一些豪傑紛紛自立,除了前面提到的張士誠的周政權外,還有人稱王。

元至正二十年(一三五○年),徐壽輝的部將陳友諒以洪都(今南昌)為中心,自立為漢王。

明玉珍在四川地區自立為蜀王,在元至正二十二年(一三五二年)又自立為帝,建立了大夏國。

朱元璋身邊的這些人,不論是張士誠、陳友諒,還是明玉珍,都紛紛稱帝的稱帝、稱王的稱王。可是朱元璋牢牢記住朱升給他的話──「緩稱王」。不到時機、不到火候,不能夠稱王,所以僅僅被小明王封了一個吳國公,表面上看起來他很滿足,實際上他想得更遠,因為他想要的更多。

朱元璋當然也有稱王之心,他不想當皇帝嗎他當然想當皇帝。但是他要實行「緩稱王」的策略,避免自己過早地成為各路豪傑攻擊的目標。而且,他遵奉小明王為主,也是利用了小明王的皇帝名分,利用他的聲望,提高自己的地位,增強自己的號召力。

(本文摘自本事文化出版《朱元璋:龍袍下的小和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