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鵬山 vol.小圖  

 

【內容簡介】

 

老子、孔子、莊子、商鞅、司馬遷……

他們實則活潑、奸詐、或者是憤世嫉俗,

但原來他們跟我們以為的大不相同!

 


老子是個憤青,《道德經》可看成是變態心理學的典型材料?!

孔子始終參與著後來的歷史,只是他本人沒有到場罷了。

莊子既激情又超脫,江湖上關於他的消息籠罩在雲霧之中。

屈原獨自一人站在全世界對面,他的孤獨正是他可愛之處。

賈誼與漢文帝,賢臣與名君,卻無法相合相得,理由何在?

司馬遷是有自覺的人類學家,他以異乎尋常的方式處理筆下人物……

 

老子、孔子、墨子、屈原、賈誼、商鞅、董仲舒、司馬相如、司馬遷……

我們自以為很瞭解他們,但其實這些被教科書壓扁的歷史人物,跟我們原先想的大不相同!

看似嚴肅的孔子其實很可愛,偏激的老子可敬,

而風流文人的司馬相如卻只是個痞子。

 

鮑鵬山在本書中選了19位人物,還原並活化,

以人性的角度,呈現他們真實的面貌,

重新賦予他們生命:

他們是誰?他們身處什麼樣的時代?

他們如何面對自己和時代的問題?

── 

精彩摘錄


老子的哲學,是夾縫中生存的技術,是盤根錯節的社會中遊刃有餘的智慧,是專制社會中唯一能保護自己肉體存在的法術。其訣竅就是透過壓縮主體精神與人格,來取得苟且偷生的空間。一句話,有專制,必有老子思想。正如有專制,必然導致全社會的變態。  ----〈老子〉


這位可敬可嘆的老人,想憑自己個人的德行與魅力來聚集一批年輕人,讓他們傳道義之火,文化之火;拯民於水火,匡世於既顛,但年輕人不容易經受得了各種誘惑,「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我從未見過一個喜愛德行比得上喜愛美色的人),「吾未見剛者」(我未見過剛強的人),「吾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我未見過喜好仁厭惡不仁的人),「未聞好學者」(沒聽說過好學的人)。這些話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賢者都包括在內了嗎?要讓這些弟子們「無欲而剛」,「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況別人? ----〈孔子〉


他是先秦諸子中唯一不對帝王說話而對我們這些平常人說話的人。當別人都在對著諸侯不甚耐煩的耳朵喋喋不休地說著如何如何「治人」的時候,莊子轉過身來,懇切而激動地告訴我們如何自救與解脫,如何在一片混亂中保持心靈的安寧與清淨,如何在醜惡世界中保持住內心的自尊自愛,不為時勢左右而無所適從,喪失本性,以及如何在「無逃乎天地之間」的險惡中「遊刃有餘」地養生,以盡天年。 ----〈莊子〉


【作者簡介】


 

鮑鵬山,安徽六安人,現任上海電視大學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文化的教學與研究。

 2009年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創下收視新高。


主要著作有:《寂寞聖哲》、《論語導讀》、《論語新讀》、《說孔子》、《先秦諸子十二講》、《後生小子——諸子百家新九章》、《附庸風雅——第三隻眼看詩經》(合著)、《中國文學史品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中國古代文學通論》(主編)等等。


【目錄】

 

一,老子:顛倒的世界和扭曲的哲學

二,孔子:黑暗王國的殘燭

三,墨子:向帝國挑戰的劍俠

四,孟子:王者師與大丈夫

五,莊子:永恆的鄉愁/人在江湖

六,荀子:養在深閨人未識

七,仲尼弟子:昨夜星辰

八,商鞅:斯人自殺

九,屈原:無路可走 /面向風雨的歌者

十,賈誼 沒有席位的發言

十一,晁錯:多情卻被無情惱

十二,司馬相如:A  Playboy

十三,董仲舒:巫師與媒婆

十四,東方朔   談何容易

十五,司馬遷生存還是毀滅


【序】

 

《風流去》臺灣版序

風流去》中的文章,寫作開始於上世紀的90年代初,截止於2005年。這組文章得到了讀者的廣泛關注,有關先秦諸子及兩漢部分人物的文章,在1998-2000年將近三年的時間裡,連載于賈平凹先生主持的,在大陸最有影響的散文雜誌《美文》,從連載時間和期數上講,都可能創下了記錄。後來先秦諸子部分結集為《寂寞聖哲》,由上海東方出版中心在2000年出版,從那以後,這本書及其各種版本,銷量有十多萬冊,算是暢銷書了。2006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又以“思想的歷史”為名,揆集我秉持相同風格和思路寫就的有關先秦、兩漢、魏晉人物的文章,出版了三卷本叢書,分別為《天縱聖賢》、《彀中英雄》和《絕地生靈》。2009年初,又合集為《風流去》,又已售出三萬多冊。一部敘寫遙遠歷史人物的有些沉重的作品,能夠獲得這樣的銷量,我心中頗為感念讀者對這本書的厚愛。


        我想,這本書之能受到讀者的喜愛,應該是它觸及到了歷史的深處,觸及到了現實的本質,喚起了那些善於思考的讀者們的共鳴。

 

  我曾經這樣說明我的寫作意圖:“我就想寫寫中國古代文人,寫寫他們的命運和痛苦的心路歷程;……描述在中國這一特殊的地域及社會中文人的心靈、心態及其在專制制度下的變態。”當然,後來所寫的人物,已經不局限于文人,但是,以個案研究的方式來描述特殊文化背景下的心靈及其變態,揭示孤獨的個人(哪怕他如何傑出)在強大的體制面前的無奈命運,卻是一以貫之的主題。也許,正是這樣的主題,以及它所涉及到的歷史和現實的本質,觸動了我的讀者們,使得他們心有戚戚。


  現在,這本書又在台灣出版,我非常高興,這個美麗而文明的小島我嚮往已久。有一個細節值得一提:這本寫作時間延續十多年之久的著作,其中最早的一篇,《莊子:永恆的鄉愁》的首次發表,竟然不是在大陸的雜誌,而是臺北的《中國文化》月刊(19942月,發表時編輯改題為《永恆的廻思:莊子及其書》)——這簡直可以看做這本書最終在臺灣出版的一個伏筆。當時,這篇寫莊子的文章,在大陸的很多雜誌都不得發表:學術刊物認為它太文學文學刊物又認為它太學術。最終,臺北的雜誌發表了它,這件事讓我相信,我的這本書,在台灣,應該有著比大陸更好的認同,獲得更多的讀者,找到更多的共鳴。沒有被人為切斷文化傳統的臺灣,在對古代文化的理解力和同情心上,理應比大陸這邊更為優秀。而在結合西學以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上,臺灣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在社會實踐上,其成績都讓我肅然起敬。

 

我相信,我們有共同的歷史,還將擁有共同的未來。

 

而我們的未來將仰賴於彼此——其實,從命運的角度說,從守望相助的角度說,我們又何曾分過彼此。

 

這就是血脈。既是文化的,又是現實的,它讓我們心心相印,讓彼此的言說成為彼此的心聲。


                                                                          鮑鵬山

                                                                          2012422日,于偏安齋

 


 



※ 本事文化五月出版,顛覆你的歷史觀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