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如何煉成的》推薦序
理想或遠方
凌性傑(詩人、散文家,現任台北市建國中學教師)
一、
處暑時節,我走在府城傍晚的巷弄中。踅進紅牆,就是孔廟了。
文廟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教化的象徵,同時是文化命脈的基地。在這裡,許許多多的牌匾標誌了歷來統治者的封賞或者褒揚。然而真正的偉大,其實不需要這樣的封賞與褒揚。真正的偉大,多多少少帶有一些世俗傾向,在廣大高明之外還可深入於民間、落實於生活。
在這「全臺首學」裡,我看到了「斯文在茲」,看到了蒼老的歷史,以及新發的嫩芽翠葉、移植而來如今開得燦燦爛爛的鳳凰花。可能就是因為這樣,我喜歡台南人,以及那種清明又堅強的日常倫理。
我的高中同學剛成為某小學的總務主任,不論是在教學現場或教養自己的兩個孩子,走的其實就是荀子所宣揚的那一路,「始乎誦經,終乎讀禮」。作為文明的繼承者、傳播者,我們始終相信,經典有其永恆的力量。他帶著兒童背誦《弟子規》、《三字經》,以此啟發童蒙,進入到一套典雅莊重的語言秩序裡,而那語言秩序正暗示了我們所嚮往的生活意義。
此外,四書當然也是必需的,尤其是《論語》。無論台灣社會政治如何紛亂喧囂,無論政權是如何轉移,只要不忘本、不邪惡,沒有人會去磨蝕先人墓碑上的文字,也沒有人會毀壞舊宅門楣上的郡望堂號。我們知所從來,也就知道生命意義之所繫,面對未來才更有自信及勇氣。《論語》裡頭看似隨意說出的那些,從來不因時空迢遙阻隔而喪失了生命力,反而是每被時光磨亮,照耀我們當下的生活。
二、
這幾年來,身為一個高中國文教師,我常常是感到無奈的。高中課綱變革議題迭起波瀾,討論的焦點一再偏離教育文化,淪為意氣用事,甚或是政治鬥爭。不過這也無妨,有許多與我堅守同樣信念的人,是那麼熱情的傳遞知識,教導學生去發展屬於自己的、生命的學問。即使教育政策一變再變,制度口號一改再改,我們的初衷是不變的。
所以當我讀到《孔子是如何煉成的》,心中異常欣喜。鮑鵬山將《論語》中的格言,化為活潑生動的故事。他在訴說孔子事蹟的同時,其實也正在揭示古老話語的生命力。這也是在這個強調以人為本的時代,跨越時空傳來的──最珍貴的提醒。
當我們談論孔子其人其言,無須將之神格化。最重要的是,怎麼去看待這樣一個人,他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去承受時代的重量,並且面對個人的生命困境。藉由鮑鵬山的爬梳、敘述,孔子的形象清晰了,精神凸顯了。孔子的生命歷程,正可以與他說過的智慧話語相互參看。他所說的,就是深深相信的,就是值得終其一生努力實踐的。
《孔子是如何煉成的》書中,展現了精彩的說故事能力。這也提醒了我,在教育現場,一個老師若是喪失了說故事的能力,課是絕不可能上得好的。生命經驗的敘說,讓我們得以分享自己的存在感受,理解他人的時候同時也就是在重新認識自己。
三、
鮑鵬山筆下的孔子,是一個畢生追求道德與智慧的活人。我不由得想起電影《孔子》中,周潤發、周迅演出的那一段「子見南子」。劇中的南子對孔子說:「世人也許了解夫子的痛苦,卻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略的境界。」
鮑鵬山此書,講的就是孔子生命中領略的境界。
為了活化《論語》中的格言,鮑鵬山除了博覽群書、徵引各家之言,還取法說書人的高招,寫出了一種可以感動人的境界。他大量採用《孔子家語》豐富又靈動的紀錄──孔子的生平、與弟子的互動、重要門生的行為表現……,有助於我們貼近仁者的靈魂。
即使《孔子家語》長期受冷落,屢被視為偽書,如今看來還是多有可取之處。書中的妙聞軼事,不應看作是茶餘飯後笑談之資。那些人物躍然紙上,直可視為儒家精神的具體呈現。《論語》中敘事之不足處,《孔子家語》正可與之相互發揚。
《孔子是如何煉成的》揉雜了歷來重要史料,以精確又鮮活的現代語言敘說孔子的生命故事。真實與感動,俱在其中了。鮑鵬山為我們證明了理想的可能,並且標示了一種可以企及的遠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