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時代到了!」同於今年成立、瞄準兩岸四地華文市場的兩家出版社:新經典文化與本事文化,不約而同為台灣引進評論社會現象的雜文集。新經典推出韓寒的「青春」,本事則引進香港作家陶傑的「這是個,無菁英年代」、「想起那隻豬」,未來還將陸續出版他的三本雜文集。
新經典總編輯葉美瑤跟韓寒經紀人談版權時,對方告訴她:「韓寒所有作品都授權了,只剩雜文!」她回道:「我要的就是雜文!」葉美瑤解釋,台灣雜文集清一色都是談飲食、旅行的生活散文,缺乏評論社會現象的深度觀察。
「台灣的政治狂熱開始降溫了,正是雜文進場的好時機!」本事文化總編輯陳蕙慧表示,台灣人看似關心政治、社會,但相關議題的公共討論,卻被電視名嘴、扣應節目「口水化」、「泡沫化」。此外,台灣對國際新聞也不夠關心。
|
而本事引進的香港作家陶傑,曾在英國留學居住16年、BBC工作8年。陳蕙慧指出,身處「國際樞紐都會」香港的陶傑,是以「國際的高度」關注整個華人世界,正可彌補台灣缺乏的國際觀。
不過,韓寒談的是大陸,陶傑寫的是香港,他們的雜文對台灣讀者來說,會不會隔靴搔癢、甚至水土不服?
「『青春』可當現象讀、也可以當做理解中國的功課。」葉美瑤表示,台灣和大陸愈來愈緊密,韓寒談富士康、世博,都是台灣會關心的議題。
陳蕙慧則說,陶傑筆下的章子怡、阿凡達、孔子…不再只是一時一地的社會現象,而是放入整個中華文明、國際趨勢的發展脈絡之中。在兩岸四地臍帶相連的全球化時代,陶傑和韓寒對台灣讀者來說,沒有「文化隔閡」這個問題。
兩人不約而同指出,出身網路的韓寒與為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的陶傑,文字共同特色是「大白話」─淺白、大眾化。這也正是台灣公共知識份子所缺乏的文字魅力─台灣作家往往被「菁英身段」所束縛,評論文章充斥展示權威與知識的學術套語,失去以淺白文字直指問題核心的能力。
葉美瑤表示,跟網路一起成長的韓寒,多年磨練讓他懂得跟各色網民溝通,「短短幾個字就能抓住讀者」。劉曉波得獎當天,韓寒在部落格發表發表一篇題為「2010年1月8日」的文章,文中只有一組引號,沒有文字,仍吸引數萬網友湧入。
深得英國幽默文化精髓的陶傑,嘻笑怒罵時事的能力更是出神入化,他把中國古代知識份子比喻成「皇帝的二奶」,視孔子和關公為「中國文化的一對睪丸」,初看大逆不道、讀完卻頭頭是道。
陳蕙慧指出,相較於台灣作家把時事政論文章當「教育場所」,陶傑「以表演的方式傳授知識」。她相信,陶傑和韓寒的雜文集,將推動台灣新類型雜文的誕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