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如何煉成的》的編輯在度過一個假日後,貼心的交上了編輯心得,老實說,小企一直很期待,畢竟從高中畢業之後,孔子離我們越來越遙遠,而到底,我們又為什麼要再看一次呢?編輯果然厲害,他是這麼說的:『在《孔子是如何煉成的》這本書中,鮑鵬山教授用「道德的棉襖」概念,解釋了這個「成仁」與「成功」不能兩全的兩難處境。道德,就像是我們身上穿的一件棉襖,而人生的歷。程則是一片荊棘林,在這一片人生的荊棘林中穿越通行的時候,如果想要獲得更大的、更快的成功,往往必須加快腳步,此時身上的道德棉襖就不免千瘡百孔。如果想要保護身上的這件道德棉襖,不被路上的荊棘刮傷,就必須走得慢一些、走得謹慎一些。這確實是一項兩難,但也正是由於這個選擇,區分了君子和小人。

以下為全文的《孔子是如何煉成的》編輯手札,與大家分享!!!

一、 

如果要在台北、香港、北京、上海、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從過往的千年歷史中,共同選出一位華語世界的代表人物,則此一地位,非孔子莫屬。孔子至今被尊稱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甚至被提到了「文聖」的崇高位置,可以說獲致了空前的成功。 

然而孔子在他所處的春秋時代,卻沒能改變他所處的世界,他周遊列國,沿途兜售他的理想,卻屢屢受挫,不禁自嘲「累累若喪家之狗」。我們不得不問的是,即使在將孔子奉為所有讀書人的典範的今日,我們是否真的如我們所認為的,將孔子的觀點視同圭臬了呢?其實不然。 

在我們這個現代社會中,人人以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為志業,人人追求的是自己能夠養活自己的專業技能,並且在專業領域獲得肯定。但是這不是孔子所主張的,至少這不是孔子所滿意的境界。

二、

孔子有一位得意門生叫做端木賜,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子貢,子貢在當時是很有名的大商人,也是一名很傑出的外交家,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子貢當然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物。子貢曾經問他的老師,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孔子說,「端木賜啊,你是一個器。」

子貢仍不死心,繼續追問:「那我是一個什麼樣的器呢?」孔子的回答是:「瑚璉之器」。「瑚璉」是在祭祀時盛放祭品的貴重之器,這自然是孔子對子貢的讚美,是對子貢的肯定,但同時也是對子貢的不那麼肯定。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君子不器」,孔子說「君子不器」,並不是說作為一個君子,就一定一無是處、必定一無所用,而是君子不以作為一個「器」為滿足,不僅僅以追求專業技能、在專業領域獲肯定為滿足,君子所要達到的是道德上的完成――一個完整的人。 

這就是我們今日仍要讀孔子的原因,我們以為我們已經實現了孔子,但事實上並沒有。這個社會上的人們所追逐的,仍然是成為一個「器」,而且認為這樣就足夠了,卻不是孔子所強調的「君子不器」。因此孔子仍然在精神上流離失所,他還在流浪,還在時空的長廊徘徊,用他的信念不斷試圖說服我們。

 

三、

就在周遊列國、有志難伸的旅途上,孔子的另一位學生仲由,也是我們更熟悉的子路,他忍不住問了他的老師:「君子亦有窮乎?」這句話包含了兩個重要的概念,「君子」是有德之人,「窮」則是現實上的失敗,意思是說:有德的人也會遭遇現實上的失敗嗎?

子路所擁有的是一種素樸的道德觀,他認為只要行仁義,則仁義必定能行,對他來說,「成仁」與「成仁」其實是同一件事,因此碰到現實的阻礙,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難道是我們的道德還不夠完善嗎,否則為什麼我們會遇到這麼多的困難呢?

孔子的看法顯然與子路不同,他的回答是:「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即使遭遇了挫折,仍然可以保持其德行,如果是小人,就會開始胡作非為了。在孔子看來,「成仁」與「成功」其實是兩件事,努力做一個道德上的好人,並不能保證在現實世界的成功。

勞思光先生在其《新編中國哲學史》中,以「義命分立」之說對孔子的思想做了很好的詮釋,人所能負責的是是非問題,而非成敗問題,前者是「義」的觀念,屬於「自由」領域,後者是「命」的觀念,屬於「必然」領域,人只能在「義」處作主宰,不能在「命」處作主宰。

 

四、

 因此我們只要在乎的是否「成仁」;至於「成功」與否,則不必介意,也是無從干涉的。這裡是孔子心目中的傳人、後來被稱為「復聖」的顏回上場的時候了,顏回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而後見君子」。

顏回說到孔子的心坎上了,「天下莫能容」這是成敗問題,原本就不是我們可以預期的,「不容何病」,只要能夠修養道德、推而行之,這就是「成仁」,就能被稱為君子,這才是我們需要在意的是非問題。

在《孔子是如何煉成的》這本書中,鮑鵬山教授用「道德的棉襖」概念,解釋了這個「成仁」與「成功」不能兩全的兩難處境。

道德,就像是我們身上穿的一件棉襖,而人生的歷程則是一片荊棘林,在這一片人生的荊棘林中穿越通行的時候,如果想要獲得更大的、更快的成功,往往必須加快腳步,此時身上的道德棉襖就不免千瘡百孔。如果想要保護身上的這件道德棉襖,不被路上的荊棘刮傷,就必須走得慢一些、走得謹慎一些。這確實是一項兩難,但也正是由於這個選擇,區分了君子和小人。

在這個凡事講求「成功之學」的今日,確實該回頭看看孔子為我們留下的「成仁之學」,這是孔子最寶貴的思想遺產,也是我們能夠賴以立身處世的行動準則。這也表現了孔子在當前社會的兩面性,一方面他是萬世師表,是所有知識分子的樣板;另一方面他仍然是喪家之犬,是在真理的旅途上流浪的君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本事文化 的頭像
    本事文化

    本事文化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