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書封.jpg  

小時候嚮往的愛情,總是渴望能與具備「姣好外型、溫柔個性」的對象在一起,而且最好能天天膩在一起,過著分分秒秒都不能離開彼此、同生共死的那種生活。而且,彼此的邂逅方式要很戲劇化,最好是發生在路上或校園裡被罷凌時的「英雄救美」,再不然就是在車站「經過精心設計」的「巧遇」,或是在課堂上的小小曖昧引發的大大騷動……。總之,「在一起」之前的過程要很驚險或很刺激,這樣一來,才會知道「在一起」的珍貴,於是,兩人開始正式交往了,變成一對人見人羨的情侶,出雙入對,最後,終於決定把自己的一生託付給對方,名正言順地成為人家的「某先生」或「某太太」了,接著生兒育女,這是多麼完美的結局啊!

 

  然而,在經歷了數不清的單戀與暗戀之後,真正的初戀來臨了,這時候才開始體驗起戀愛的感覺,原來,愛情並不是小時候所嚮往的模樣,它是有溫度和感覺的,有時候會凍傷,有時候會燙傷,有時候甚至會流出鮮血,會痛到想大叫,或只能咬牙隱忍落淚……。嚐過愛情滋味的過來人,終於了解世間男女的感情並非都是甜美單純的,有愛並非最美,兩人相愛也不見得會善終,也許彼此相愛之餘,其中一方還有餘力愛著另一個人,又或者「在一起」多年以後才發現彼此根本不適合……,要是勉強步入婚姻,感情終會為了現實生活的種種問題而產生裂痕,進而衍生出「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後悔。

 

  愛情與麵包該如何取捨,或者兩者兼顧?這是一直以來困擾著世間男女的一大課題,也是華文愛情天后張小嫻出道時的首部長篇小說《麵包樹》三部曲所探討的問題。大家不妨自問,自己到底是個要愛情還是要麵包的人,或者兩者都想要的人,看過張小嫻的這部長篇小說,或許就有答案了。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麵包樹上的女人》是我第一部小說,十六年了,往事如昨,卻也是遙遙遠遠的昨日,許多感想,真的不知道從何說起。這個小說一九九四年在香港《明報》每天連載,一九九五年出版成書。六年後,我先後寫了《麵包樹出走了》和《流浪的麵包樹》兩個續篇。這些年來,常常有讀者問我,麵包樹的故事會不會繼續寫下去?我心中沒有答案。

 紫書封.jpg

  所有的故事,是不是也會有一個終結?一本書最好的結局,往往是在讀者心中,而不是在創造它的人那裡。寫書的時候,我是這部小說的上帝,我創造它,盡我所能賦予它美麗的生命;故事寫完了,我便再也不是上帝,我只是個母親,時候到了就該放手,讓這孩子自由飛翔。

 

  麵包樹是我寫於青春的故事,當時的技巧或許比不上現在,心思卻是單純的,就像每個人最早的愛情,雖然青澀,甚至稚拙,卻也是最真切的。它是我第一部小說,或多或少有許多我自己的故事,我無可避免把我認識的人寫進書裡,不懂得怎樣去掩飾和保護他們,也不懂得隱藏些什麼。結果,明明是虛構的故事,一旦下筆,卻寫了很多的自白,既是程韻和林方文的愛恨成長,也是我的成長愛恨。「本事文化」把麵包樹系列三部小說重新修訂,陸續出版,讓它再一次面對喜愛它的讀者,我也再一次重溫林方文和程韻之間那段從青澀走到心痛的愛情,再一次經歷程韻對林方文的執迷。她為什麼如此愛他?為什麼情願流著淚愛這個人也不能夠微笑去接受一個永遠守候著她的人?這樣的愛情難道不苦嗎?可是,愛情豈是可以理喻的?

 

  我總是在想,小說跟人生有什麼不同?有些小說比作者短命;另一些小說,卻活得比作者長久,甚至活到千百年後,也將會活到永遠。人生從來就沒有小說那麼傳奇,那麼繾綣悠長。《麵包樹出走了》是二○○○年出版的,故事裡,紅歌手葛米兒患上了無藥可治的腦癌,她坦然接受事實,堅持要辦一場告別演唱會,用歌聲告別塵世。那天晚上,唱完最後一首歌,這個虛弱的女孩獨個兒回到後台,幽幽地死在化妝室裡。這本書出版三年後,香港歌后梅豔芳證實患上了子宮頸癌,她同樣舉辦了一場告別演唱會。演唱會結束沒多久,她走了,留下了最後也最使人傷感的歌聲。後來才讀到這部小說的許多讀者紛紛問我,葛米兒的故事是不是就是梅豔芳的故事?怎麼可能呢?我不是先知,不會知道幾年後發生的事。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事文化慶開工,眾作家活動連發!!!(灑花)

名模王曉書溫馨登場,分享創作心得。

享譽國際的攝影大師范毅舜新書期間特地從美返台,獻上多場攝影心得分享講座。

當然還有初次啼聲,出手就不凡的張家瑜。

請大家拿出手帳本和螢光筆,用力地將日期圈出來囉!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臺北舉行「美食節」,在街頭,數十款地道小吃集中擺賣,口水長流,淹沒了福爾摩莎。

有趣的是,每道小吃旁邊都有中英日法數語對照的詳細說明,闡述每款菜式的背後故事與歷史淵源,不僅替外國遊客提供了「文化旅遊」的吃食資訊,連本地人亦感新鮮,因為,雖說是故鄉美食,但自小就是放進嘴巴吃,沒用大腦想,如今始知,每箸菜肴都被一根歷史之線牽連著,今人與古人的胃,原來隱有相通。

臺灣近年流行「本土化」,各種政策常惹爭議,唯有這種發自民間的本土活動最得人心。要抓住一個人的認同感情——不管男人女人——其實都應該由胃開始。

DSC07139.JPG 

對於臺灣小吃,我最鍾情的是鹽酥雞。一來喜歡它夠香口,二來呢,貪其夠「乾淨」,小吃攤橫放路邊,雞塊大剌剌地擺在攤上,任由車塵與濁氣蹂躪,可是,抓起一把,放進油鍋裡,嘩嘩地炸過,什麼細菌都應該壽終正寢了,吃進肚子也就不必擔心屙嘔。

本也喜歡鴨肉米粉和蚵仔麵線,但正因怕髒的緣故,不敢在路邊攤亂吃,遂失去不少口腹樂趣。當然也可以進店享受,可是,不知何故,同樣一道小吃,坐在露天的攤子上吃倍感滋味,一擺到有門有窗的店鋪的桌子上,味道盡失,像用卡拉OK配唱粵曲,同詞同音同調,蒼涼的卻已不再蒼涼,只覺添了滑稽。

在臺大讀書時,校園附近有一個叫做公館的社區,區內有幾條窄巷小弄,車子進不去,巷弄內擺滿小吃攤,許多個晚上,從男生宿舍步行十分鐘過去,這邊吃一碗酸菜鴨粉,那邊吃一碗蚵仔麵線,都是小小碗,多吃亦塞不飽年輕人的胃,故可以放肆,這便是「窮人自助餐」,直情覺得進了天國。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匆匆忙忙去了臺北兩天,為的是喝一杯結婚喜酒。

小舅子結婚了,本以為他將獨身一輩子,但原來到了某年某月,生命終究像時鐘般走到了預定的響鬧時間,當當鈴鈴,喧譁起來了,他便跟隨生命的節奏辦事,快樂地,義無反顧地。

看他讀中學,看他讀大學,看他工作,看他失業,再看他工作,廿多年來瀟瀟灑灑獨來獨往,因以攝影為業,抱著照相機跑遍了大半個地球,處處無家處處家,藝術的吉卜賽,表面上是令我擔心,骨子裡,其實我的擔心隱藏著妒忌與羡慕。

而終於,吉卜賽的日子勢必結束,地球上有了一個真正的叫做家的東西在等待他。於是我的妒忌與羡慕回歸至真正的擔心:擔心一個藝術家的生命從此走向靜態,擔心一個男子的生命從此轉向封閉,擔心他將從此變成世上所有的已婚男子。

Game over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婚宴在臺北舉行,但因女方是南部人,也回雲林鄉下辦了一場盛會,就是露天那種啦,封了一路小馬路,搭了一個棚子,棚上鋪布,棚下開了酒席,誰來了,就吃了,有點像辦野外嘉年華。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P3142.jpg 

為甚麼會想特別為《我開始輕視語言》作限量毛邊本呢?先簡單介紹毛邊本是甚麼:書在經過折頁包裝之後,三面不裁,讓讀者閱讀前自己裁開,裁開後書邊不齊,有種質樸人文氣息,也有種跟書頁親近的感受。後來為方便讀者裁切,會只留下一邊不裁,如此可保留毛邊本的特色,也兼顧讀者便利。

 

 張家瑜《我開始輕視語言》不只是一本散文,更是一種面對生活和生命的態度。低調但昂然,不張狂卻知道自己的方向。編輯成書時一直想著甚麼樣的裝幀形式是跟內容相襯的:低調的酷、有立場有態度,且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獨特的面貌。於是毛邊本的念頭就迸出來了。

 

拿到毛邊本的每一位讀者,裁開書頁時都能賦予這本書不同的面貌。

你手上的書是獨一無二的張家瑜,是獨一無二的《我開始輕視語言》。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