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范毅舜--以愛為出發,觀『照』讓自己感動的故事

文/佐渡守(文字工作者)

本文出自:2013年1月19日中時開卷

3-36  

      一位神父、一座教堂、一所學校,結合成一本書。這不是傳記,也非建築書、教育書,《公東的教堂》(本事)更像一部訴諸文字的紀錄片,它倒轉時代的齒輪,帶你回到一甲子前貧窮落後的東海岸,從深刻動人的歷史記憶與圖像中,企圖讓在台灣活得越來越虛榮浮誇的我們,自問生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可否重新定義生命中的美善?

透過鏡頭遍訪大小教堂

     不習慣被稱為范老師,喜歡人家叫他「小五哥」的范毅舜,是國際知名的旅美攝影家,從小生長在台南眷村,美國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碩士。許多國際知名攝影廠牌都曾以他的作品為代言,瑞典哈蘇專業相機公司更推崇他是全球最優秀的150位攝影家之一,他也是唯一在德國徠卡總部辦過攝影個展的華人。

     范毅舜同時擁有近五十部著作,以行遊的攝影集居多。因本身是天主教徒,他訪遍歐洲大大小小的教堂,所以有「歐洲三書」(積木)、「歐陸教堂巡禮」(秋雨)等系列出爐。他在禁止攝影的宗教聖地,接受院方邀請,以駐院藝術家的身分,拍攝建築大師科比意的拉圖雷特修道院、廊香教堂,並於2011年完成《山丘上的修道院》(本事)。

     隨著數位攝影興起,范毅舜不諱言,平面媒體的式微,讓他將創作逐漸轉向文字書寫。2008年《海岸山脈的瑞士人》(積木)描述與花東白冷會神父們的忘年情誼,同時也勾起《公東》一書的創作源頭;而公東教堂的結構,幾乎又是拉圖雷特修道院和廊香教堂的綜合體,可與《山丘上的修道院》呼應參照。

     「台灣版的廊香教堂」、「台灣後現代主義的典範」,大概是媒體報導公東教堂最一致的盛讚。然而范毅舜的筆下,重點卻不在評比科式風格的優劣異同,而是回歸到人。他說:「公東的教堂雖承襲科比意的風格,但整座建築卻洋溢著科式建築鮮有的生命熱情,它充滿著邀請,童稚的幽默與自在,與科氏傲慢、將個人建築理念置於眾人之上的凌厲風格全然不同。」

文字快門捕捉美善人心

     癌末虛弱的老神父,爬也要爬上教堂為學生做彌撒;位於教堂下簡陋的小房,神父將生活水平降到最低,只為與學生同為一體;教堂裡彩繪玻璃的苦路圖,基督與常人無異、有血有肉的受苦樣貌,讓他想到公東高工創辦人錫質平神父;神父自己的養病錢,全數拿來花用在學生身上,連最終的心願,都要回到台灣,將遺體化為台東的肥料……。這些都在范毅舜文字的快門下,凍結成令人心靈顫動的永恆畫面。

     一如書中白冷會士溫柔又堅韌的默默奉獻,范毅舜寫作《公東的教堂》時,也將自己退到歷史的最後面。他曾在《逐光獵影》書中分享過攝影心法,就是「要有愛」──跟著心的觸動走,才能觀「照」到讓自己感動的故事。《公東的教堂》正是如此,以愛為出發,並以感恩為結尾。書中最末羅列一張張白冷會士的黑白身影與事蹟,又回到《海岸山脈的瑞士人》的最初,彷彿在告訴我們,一位神父、一座教堂、一所學校,僅是當時整個世界被遺忘的切片,而正是這些眾多人事物的聚集與奉獻,讓我們得以看見那個時代善美的完整面貌。

     攝影人范毅舜的生命裡有兩種光,一種來自信仰,因為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一種來自觀景窗背後所見光下的世界,也是他走入專業攝影的起點。光,同時是范毅舜心靈與創作的啟蒙老師。《公東的教堂》書中,范毅舜自言資料蒐集過程龐雜,讓他一發不可收拾。攝影人習慣圖像思考,影像化為文字後,讀者不妨當作一場紀錄片來觀賞。當散場的燈光亮起,闔上書頁後的你,或許會和步出戲院後的心靈一樣,迴盪著片中的情節與對白,感動的最後,能醞釀出一股聲音與一抹亮光,告訴你,生命該追求的是何等的價值。

公東-立體書(平裝版)  

《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本事文化出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本事文化 的頭像
    本事文化

    本事文化

    本事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